狠抓关键少数与全民守法是法治工作中点与面的关系。
我国社会保障法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当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社会保险法》《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相继出台,一些重要领域已实现了有法可依,执法水平不断提高,但总体上我国社会保障法治建设还比较滞后,制度规则还不能完全适应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一方面,社会保障法治建设总体比较滞后。
社会救助通过政府财政支出,直接对救助对象施予救助,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典型形式。因此,通过法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课题。当前应扎实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工作,统一养老保险政策,更好保障劳动者与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其二,完善护理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一是加快出台《社会救助法》。
通过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帮助公民克服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带来的风险,避免公民因风险发生而陷入贫困,并维持一定的生活标准,这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一是社会救助领域缺乏基本法律。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是扎根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的法治体系,不能被西方错误思潮所误导。中央依法治国办要发挥好职能作用,推动党中央法治建设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这些问题,必须抓紧研究解决。我们必须提高全面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运用法治方式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能力明显提升。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插手案件。这是25日下午,习近平在桂林市阳朔县漓江杨堤码头,了解漓江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保护等情况。要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要顺应事业发展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加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完善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制度,基本形成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我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概括为十一个坚持。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
要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强涉外领域立法,进一步完善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法律法规,推动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我们必须加强涉外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升涉外执法司法效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当前,法治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原因在于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法治监督体系不够严密,各方面监督没有真正形成合力。
要总结我国法治体系建设和法治实践的经验,阐发我国优秀传统法治文化,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提升我国法治体系和法治理论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要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第四,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要深化执法司法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法治专门队伍管理教育和培养。古人讲: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
要加强统筹谋划,完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队伍,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
各级党委(党组)要担负好主体责任,聚焦重大部署、重要任务、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主动担当作为,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我讲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件大事能不能办好,最关键的是方向是不是正确、政治保证是不是坚强有力,具体讲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进入专题: 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治国 。2021年4月25日至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广西考察。
要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继续依法打击执法司法领域腐败行为,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涉外法治短板比较明显,等等。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毛泽东同志说过:搞宪法是搞科学。要加快构建系统完备、规范高效的执法司法制约监督体系,加强对立法权、执法权、监察权、司法权的监督,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进行。
要发挥依规治党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保障作用,形成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相辅相成的格局。要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提高立法效率,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可见,我们党提出法治中国建设的蓝图构想,凝结着对我国法治建设所处历史新方位和当前形势任务的深刻洞察,意味着我国法治建设已经进入一个系统工程建设新时期,法治体系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任何零敲碎打、单兵突进的做法都已经不能适应当下中国法治事业发展需要。三、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一是坚持依宪治国,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体制机制,设立国家宪法日,确立宪法宣誓制度,与时俱进修改宪法,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全面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宪法法律权威得到有效维护。2018年起开展的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显著成效,社会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主任,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和推进。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它贯通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各个领域,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涉及法律规范、法治实施、法治监督、法治保障各个方面,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重要意义。周佑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与法律教研部主任、教授。
这两个实施纲要的出台是在《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这一整体规划的引领下对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作出的统一部署、同步推进,保证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法治建设共同推进,不能孤立、分散、单一地、局部地推进法治建设。一是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
制定一系列授权改革决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法治保障意见,不断构建新的适应改革发展所需的体制机制,为切实保障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改革决策,以及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雄安新区建设、深圳建设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法律服务,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推动法治建设驶入快车道。